|
rn1tdat3gbm.jpg
qroe2rqcp4e.jpg
Composer: Sergei Rachmaninov
Orchestra: Orchestre de Paris
Conductor: Sermyon Bychkov
Recorded: V.1990 Paris
Label: Philips
Release: 1991
Format: FLAC+booklet
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
Symphony No.2 in E minor, Op.27
I. Largo - Allegro moderato
II. Allegro molto
III. Adagio
IV. Allegro vivace
转发网文: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三首交响曲中,创作于1906年至1907年的第二交响曲艺术价值最高,也最受听众欢迎。由于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交响曲在1897年首演时惨遭失败(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担任指挥的格拉祖诺夫酒后神志不清),作曲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心灰意冷,几乎完全丧失了创作交响曲乃至一切音乐的兴趣和自信,这时的他以及他的亲人和朋友们难以想象日后他还能写出交响乐宝库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第二交响曲在各个方面都堪称拉赫玛尼诺夫艺术个性及音乐成就的最高体现,它像是一首宏大、丰富、深情的抒情诗篇,其中充满了使拉赫玛尼诺夫著称于世的宽广感人旋律,这些悠长起伏的旋律中浸润着热情、诚恳、忧郁和诗意,具有清新的、沁人心脾的美。它们令人想到俄罗斯美丽壮阔的自然景象和瑰丽多姿的天空,它们更是俄罗斯灵魂的深刻写照,凝聚着质朴而永恒的人类情愫。在这一点上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印证了他的同胞、伟大的作家屠格涅夫的诗句:“抑或它之创造成形,是为了和你的心灵,作即使是片刻的亲近?”
在这首交响曲问世之初,它的篇幅之长颇引人注目。评论家尤里·恩格尔写道:“在凝神听完它的四个乐章之后,我们吃惊地发现表针已走过了65分钟……这对一般听众来说可能太长了,但它是何等地清新和优美!”这首交响曲在以后的演出中,很多指挥家都会对作品作一些删节。
谢苗·比契科夫(1952-) 俄裔美籍著名指挥家。年少成名,曾任巴黎交响乐团音乐指导(1989-1998),自1997年起担任原西德国家广播电台交响乐团(WDR,现为科隆爱乐乐团)首席指挥一职,并担任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客座指挥。
比契科夫1953年出生于圣彼得堡,从小即表现出高人一等的音乐才华,后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师从著名音乐教育家穆辛教授,与年长一辈的特米尔卡诺夫师出同门。1973年,年仅20岁的比契科夫获得拉赫玛尼诺夫指挥比赛第一名,并成为第一位与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合作的学生指挥。
1975年,比契科夫移居美国,成为美国密执安州水牛城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后被卡拉扬赏识,到柏林拜其为师。1985年一次因穆蒂取消演出的机会,他顶替上场,引起轰动,并就此一炮走红。当年卡拉扬谈及柏林爱乐的接班人时,甚至提及了这位年仅32岁的年轻人的名字。1989年,比契科夫接任巴伦博伊姆成为巴黎交响乐团音乐指导,后又被聘为柏林爱乐乐团的巡回演出指挥。1997年,比契科夫就任欧洲科隆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科隆爱乐乐团前身为WDR(西德国家广播电台交响乐团,成立于1947年,以保存德国交响乐传统及推动现代音乐著称。)目前比契科夫还与德累斯顿歌剧院管弦乐团以及维也纳爱乐乐团等保持着密切合作。
作为前苏联音乐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最年轻的指挥家,比契科夫尤其擅长指挥近现代苏俄作曲家的作品。当年他带领柏林爱乐乐团录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获得佳评后,和这支著名的乐团录制了多部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以其全新的诠释引人注目。此外他还与科隆爱乐乐团共同灌录了勃拉姆斯以及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等。
https://www.joy127.com/url/95011.mp3
拉赫玛尼诺夫:E小调第2交响曲,作品27 - 2. 很快的快板(比契科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