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nbgkq1exdy.jpg
清唱剧在巴赫的时代也被称为“神剧”,因为那时的清唱剧几乎毫无例外,总是以基督教的《圣经》故事为内容的。巴赫作于1734年的这部长篇大作,实际上是由六首康塔塔组成,分别用于圣诞节及新年的六天演出,即圣诞节3天,元旦、元旦后的礼拜及主显节(1月6日)演出,所以得名《圣诞节清唱剧》,这部作品是“巴洛克的圣诞音乐”的代表。
《圣诞节清唱剧》是一部集独唱、合唱、管弦乐队的合唱作品,由皮坎德和巴赫撰词,内容为解说圣经故事耶稣诞生。剧中分别选用《路加福音》、《马太福音》中的相关章节。作品包括六首康塔塔为在莱比锡分六天演出而做,共64段,从最开始的合唱《齐声歌唱救赎之日来临》到最后合唱《胜利已到来,死亡、魔鬼都已落空》,期间穿插合唱、宣叙调、歌调小交响曲。在巴罗克时代,清唱剧多独唱、二重唱,并在其中夹以布道。直到今日,德国有些城市每逢圣诞节,仍会上演巴赫的这部"圣诞节神剧",可见这部作品的庄严、神圣与美妙动人。
不听巴赫的宗教康塔塔集,就像不听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一样,绝对不能说你懂巴赫或者懂贝多芬。在贝多芬时代,交响曲是作曲家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最为直接和广泛的一种体裁,而在巴赫的年代,与人民群众最密切相关的音乐体裁,就是这些每个星期天都要奏唱的康塔塔了。
就像巴赫的受难曲(《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和其他清唱剧(比如《升天节清唱剧》、《复活节清唱剧》)中一样,巴赫在圣诞神剧中同样运用了音乐戏剧的形式,其难点在于诗意且引人深思的唱词。为此,三种不同的唱词类型对应着三种音乐形式。 圣经原文构成了无伴奏宣叙调,咏叙调及民众合唱;教堂圣歌的歌词被巴赫安排在合唱歌词中;自由诗则出现在伴奏宣叙调、咏叹调和开场合唱中。 为了减少听众与故事情节间的距离感,完整的圣经原文被自由诗和众赞歌分隔开。
演唱:
女高音:昆杜拉·雅诺维茨
男高音:弗朗茨·翁德里希
女中音:克里斯塔·路德维希
男低音:弗朗茨·克拉斯
演奏:慕尼黑巴赫管弦乐团
合唱:慕尼黑巴赫合唱团
指挥:卡尔·里赫特
格式:flac
|
|